首页 > 豆壳考试网 > 考试报名 > 病理学试题解析-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9-1) 内容详情

病理学试题解析-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9-1)

郏明凝

接下来,豆壳考试网将给大家介绍病理学试题库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你解决一些烦恼。

病理学试题解析-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9-1)

病理学试题解析-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9-1)

1. 大叶性肺炎的哪个时期会出现咳铁锈色痰:

A.红色肝样变期

B.充血水肿期

C.灰色肝样变期

D.溶解消散期

E.都不是

2.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多为:

A.增生性炎

B.卡他性炎

C.化脓性炎

D.变质性炎

E.纤维素性炎

3.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下列哪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

A.腺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大肠杆菌

D.肺炎杆菌

E.肺炎球菌

4. 肺硅沉着病的特征性病变是:

A.肺门淋巴结肿大

B.肺质地变硬

C.胸膜纤维化

D.肺气肿

E.硅结节

5. 大叶性肺炎好发于哪类人群:

A.体弱多病者

B.青壮年

C.幼儿

D.老年人

E.长期卧床者

6. 引起肺气肿的最重要原因是:

A.吸烟

B.空气污染

C性支气管炎

D.慢性支气管炎

E.肺尘埃沉着病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大叶性肺炎。(2)大叶性肺炎分为四期:①充血水肿期:以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液为主(B错);②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致使痰液呈铁锈色(A对);③灰色肝样变期:充血消退,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素增多,几乎很少见到红细胞(C错);④溶解消散期: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胸膜渗出物亦吸收或机化(D错);综上所述(E错)。故本题选A。

2.【答案】C。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呼吸系统常见肿瘤-小叶性肺炎。(2)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C对);增生性炎是以组织及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变质和渗出都较轻微,常见疾病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扁桃体炎等(A错);浆液性炎发生于黏膜时又称为卡他性炎,常见于感冒初期(B错);变质性炎是发炎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呈明显的变性和坏死,而渗出和增生表现轻微的一类炎症,常见于心、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的某些重症感染、中毒等(D错);纤维素性炎是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的一类炎症,常见疾病有:白喉、细菌性痢疾、大叶性肺炎等(E错)。故本题选C。

3.【答案】E。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大叶性肺炎。(2)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E对,ABCD错)。故本题选E。

4.【答案】E。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肺尘埃沉着病。(2)根据硅结节的数量、大小、分布范围及肺纤维化程度,将硅肺分为三期,Ⅰ期硅肺主要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有硅结节形成和纤维化改变,Ⅱ期硅肺表现为硅结节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伴有明显的肺纤维化,Ⅲ期硅肺表现为肺体积缩小,重量和硬度明显增加,中上部可见肺空洞,胸膜弥漫纤维化,而硅肺的特征性病变是硅结节的形成(ABC错,E对);肺气肿为硅肺的并发症(D错)。故本题选E。

5.【答案】B。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大叶性肺炎。(2)大叶性肺炎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寒战好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B对,ACDE错)。故本题选B。

6.【答案】D。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2)肺气肿是肺末梢组织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通气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状态。常继发于其他肺阻塞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支气管炎。此外吸烟、空气污染和肺尘埃沉着病等也是常见的发病原因(D对,ABCE错)。故本题选D。

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病理学试题解析(2021.12.21)

1.【多选题】关于不稳定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常更新的细胞

B.损伤后不容易再生的细胞

C.再生能力强的细胞

D.再生能力弱的细胞

E.常见于黏膜被覆上皮细胞

2.【多选题】肉芽组织在伤口修复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有:

A.抗感染

B.保护创面

C.填平伤口

D.缩小创面

E.机化坏死组织

3.【多选题】 肉芽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有:

A.新生毛细血管

B.血管内皮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神经细胞

E.炎细胞

4.【多选题】 骨折愈合的基本步骤是:

A.骨折断端形成血肿

B.钙盐沉积形成骨性骨痂

C.肉芽组织长入血肿

D.进一步改建再塑

E.形成纤维性骨痂和类骨组织

5.【多选题】 肉芽组织可出现于:

A.慢性炎症灶内

B.溃疡底部和边缘

C.结核结节内

D.血栓的机化过程

E.脓肿壁的形成过程

6.【多选题】 创伤愈合方式的决定因素是:

A.损伤的程度

B.是否伴有感染

C.组织的再生能力

D.伤口有无坏死组织

E.手术中出血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CE。解析:(1)本题考查病理学-损伤的修复-再生相关知识点。(2)不稳定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A对),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E对)、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这些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C对D错)。永久性细胞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B错)。故选ACE。

2.【答案】ABCDE。解析:(1)本题考查病理学-损伤的修复-纤维性修复相关知识点。(2)肉芽组织在伤口修复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有:①抗感染(A对)保护创面(B对);②填补创口(C对)及其他组织缺损(D对);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E对)。故选ABCDE。

3.【答案】ACE。解析:(1)本题考查病理学-损伤的修复-纤维性修复相关知识点。(2)肉芽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有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A对)、增生的成纤维细胞(C对)、炎细胞(E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不属于肉芽组织主要细胞成分(BD错)。故选ACE。

4.【答案】ABCDE。解析:(1)本题考查病理学-损伤的修复-创伤愈合相关知识点。(2)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血肿形成骨组织和骨髓都有丰富的血管,在骨折的两端及其周围伴有大量出血,形成血肿(A对)。②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C对),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③骨性骨痂形成上述纤维性骨痂逐渐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E对),以后出现钙盐沉积,类骨组织转变为编织骨(B对)。④骨痂改建或再塑编织骨由于结构不够致密,故编织骨经过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D对)。故选ABCDE。

5.【答案】ABDE。解析:(1)本题考查病理学-损伤的修复-纤维性修复相关知识点。(2)肉芽组织可出现于慢性炎症灶内(A对)、溃疡底部和边缘(B对)、血栓的机化过程(C对)、脓肿壁的形成过程(E对)。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肿(C错)。故选ABDE。

6.【答案】ABCD。解析:(1)本题考查病理学-损伤的修复-创伤愈合相关知识点。(2)损伤的程度(A对)、组织的再生能力(C对)、伤口有无坏死组织(D对)和异物以及有无感染(B对)等因素决定修复的方式、愈合的时间及瘢痕的大小。创面的出血量会影响愈合过程,但手术中是在止血和清理积血后才缝合皮肤的,此时一般不再有出血现象(E错)。故选ABCD。

 

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病理学试题解析(2021.11.3)

1.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哪类血管:

A.小动脉

B.微动脉

C.小静脉

D.大、中动脉

2. 动脉粥样硬化最早出现的病变是:

A.脂纹

B.纤维斑块

C.粥样斑块

D.动脉瘤

3. 高血压能够引起心脏结构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右心室肥大

B.左心室肥大

C.左心房肥大

D.右心房肥大

4. 风湿性心脏病主要侵犯的瓣膜是:

A.二尖瓣

B.主动脉

C.肺动脉

D.三尖瓣

5. 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关系最密切的是: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肠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草绿色链球菌

6. 风湿性心肌炎的病变累及:

A.心肌细胞

B.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C.心肌间质的小血管

D.心肌间质的神经组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D对,A、B、C错),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和弹性减弱,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我国AS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故选D。

2.【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脂纹是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A对)。纤维斑块由脂纹发展而来(B错)。粥样斑块亦称粥瘤,由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是AS的典型病变(C错)。动脉瘤属于继发性改变(D错)。故选A。

3.【答案】B。(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的知识点。(2)高血压时心脏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B对,A、C、D错),是对持续性血压升高、心肌工作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故选B。

4.【答案】A。(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病的知识点。(2)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A对,B、C、D错),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故选A。

5.【答案】D。(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知识点。(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C错)最为多见,少数为肺炎球菌、A族链球菌、流感杆菌和淋球菌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仍以草绿色链球菌(D对)最多见,肠球菌(B错)次之。风湿性心瓣膜病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A错)。故选D。

6.【答案】B。(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病的知识点。(2)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及血管(B对,A、B、C错),常形成特征性风湿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病变最常累及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处,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风湿病的急性期有发热、心脏和关节损害、皮肤环形红斑、皮下小结、舞蹈病等症状和体征。故选B。

2022天津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病理学试题解析(2022.2.28)

1. 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病因是:

A.高脂血症

B.肥胖

C.吸烟

D.遗传

2.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

A.细、小动脉

B.大、中动脉

C.细、小静脉

D.大、中静脉

3. 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流漩涡形成

C.血流缓慢

D.内膜损伤

4.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动脉脂纹仅见于中年人群

B.粥瘤内泡沫细胞均来自单核细胞

C.脂纹以主动脉前壁多见

D.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细胞毒性

5. 心肌梗塞最好发的部位为:

A.左室前壁

B.左室后壁

C.左室侧壁

D.室间隔后2/3

6. 下列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改变有:

A.斑块内出血

B.斑块玻璃样变

C.溃疡形成

D.动脉瘤形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但其有很多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致病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遗传因素、性别与年龄、代谢综合征等,其中高脂血症为最危险因素(A对,BCD错)。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异常增高。综上所述,故本题选A。

2.【答案】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动脉(B对,ACD错),动脉壁的病变包括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复合斑块。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我国AS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以40~50岁发展最快。综上所述,故本题选B。

3.【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损伤-应答反应学说即内皮损伤学说。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吸引单核细胞聚集、黏附内皮,并迁入到内皮下间隙,经其表面的清道夫受体、CD36受体和Fc受体的介导,源源不断地摄取已进入内膜发生氧化的脂质,形成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皮细胞的损伤是非剥脱性的,内皮细胞更新、增生,并分泌生长因子,从而激活动脉中膜SMC,经内弹力膜的窗孔迁入内膜,并发生增生、转化、分泌细胞因子以及合成细胞外基质。SMC经其表面的LPL受体介导而吞噬脂质,形成SMC源性泡沫细胞LDL通过内皮细胞渗入内皮下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ox-LDL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动脉中膜的SMC经内弹力膜窗孔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ox-LDL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D对,ABC错)。综上所述,故本题选D。

4.【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出口处(C错),主动脉脂纹可见于儿童人群(A错)。光镜下,病灶处的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B错),苏丹Ⅲ染色呈橘黄(红)色,为脂质成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细胞毒性,ox-LDL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D对)。综上所述,故本题选D。

5.【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类制剂或休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MI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附加诱因。根据MI的范围和深度可分为心内膜下MI和透壁性MI两个主要类型。其中透壁性MI是典型MI的类型,也称为区域性MI。MI的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病灶较大,最大直径在2.5cm,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未累及全层而深达室壁2/3,此型MI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其中以左心室前壁(A对,BCD错)、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及前内乳头肌多见,约占全部MI的50%。约25%的MI发生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此外,还见于左心室后壁,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供血区域。右心室和心房发生MI者较为少见。透壁性MI常有相应的一支冠状动脉病变突出,并常附加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综上所述,故本题选A。

6.【答案】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知识点。(2)继发性病变是指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继发的病变,常见有:①斑块内出血(A错)。②斑块破裂(B对):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自裂口溢入血流,遗留粥瘤样溃疡。排入血流的坏死物质和脂质可形成胆固醇栓子,引起栓塞。③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形成溃疡后(C错),由于胶原暴露,可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阻塞,进而引起器官梗死。④钙化:在纤维帽和粥瘤病灶内可见钙盐沉积,致管壁变硬、变脆。⑤动脉瘤形成:严重的粥样斑块底部的中膜平滑肌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致大出血(D错)。⑥血管腔狭窄。综上所述,故本题选B。

 

相关